行德蕩蕩流世間
願深如海理作門
十大誓愿渡眾生
臨命終往彌陀國
普賢菩薩圖位於水月觀音圖之東。普賢菩薩梵文為“三曼多跋羅”,即普遍賢善之意,通常作釋迦佛的右脅侍,專司“理德”,表“大行”。普賢的特徵是頭戴五佛寶冠,乘騎六牙白象,一般”手執蓮花,上有利劍”。同一菩薩,不同經書,對手持法物有不同解釋。法海寺壁畫普賢是右手持蓮花,蓮花上置一寶卷。
普賢的坐騎六牙白象,並不是自然界中真實動物,六牙白像是一種象徵,表示到達彼岸的六種方法。六牙白象雖非真實動物,但壁畫中的六牙白象,捲曲蹲坐的姿態,具有大威力感。再細看白象眼睛是淚汪汪的,具有情感,強化了它的性善柔順,“佛眼淚眼”,突出了普賢的“大慈”形象。感染力很強,沒有高超的繪畫技巧,是不會引起觀眾共鳴的。
普賢菩薩的左下部繪一信士,稱最勝老人。最勝老人是古印度念佛行者、施主、供養人的尊稱。老人身著綠袍,兩腳分開,雙手胸前相合,目視前方,長髯自然下垂,在沉思,在默禱,像在祝願十方世界救出眾生、脫離苦海。壁畫上這一信士和文殊右下部那一信士,東西對稱,他們同是老人,信仰一致,願望相同,而一仰望一沉思,一扶杖抬手一雙合十,一動一靜,神態各異,反映了現實生活的多樣性,也反映了壁畫構思的巧秒。
圖文來自網絡。